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国内热点

超乎想象!数量竟如此之多……

来源:陕西疾控、科普中国、陕西百姓健康 时间:2023-05-29
分享到:

吸烟造成的烟雾含有超过7000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69种致癌物,包括尼古丁、多环芳烃、氨化芳香族化合物(2-萘胺,4-氨基联苯、亚硝胺、钋等多种致癌物质。

当你知道吸烟和癌症的交集不限于肺癌,大概会先想到和吸烟行为关系最直接的口腔癌。但超乎你预料的是,吸烟还会增加乳腺癌、膀胱癌等多种看似与其毫不相关的癌症的发病风险。





肺癌

烟草中的尼古丁亚硝基化后形成的NNK是一种非常强的肺部致癌物。吸烟者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开始吸烟年龄越小,肺癌发生风险越高。《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通过汇总国内外吸烟危害健康的研究文献明确指出吸烟是肺癌发生的首要危险因素。

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在全球乳腺癌发病率已超过肺癌位列第一的当下,肺癌仍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同时,它也是中国和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口腔和口咽部恶性肿瘤

人体健康受到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危害,首当其冲的就是烟雾进入人体时率先接触的口腔和口咽部。由于吸烟烧灼和有害物质的刺激,吸烟者的口腔黏膜上会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增生反应,重者黏膜增生发白,称为白斑。白斑常被视为癌前状态,随着时间的延长可以发展为鳞状细胞癌。

烟草中含有大量不稳定的氧化剂和自由基,使吸烟者机体长期处于过度氧负荷状态,过量自由基及诱发的连锁反应可产生更多的自由基,造成对生物大分子如DNA、RNA、蛋白质和脂肪的损伤,诱发呼吸系统癌症。

吸烟与口腔和口咽部恶性肿瘤存在因果关系,且任何种类的烟草均可引发口腔癌和口咽癌。卷烟、雪茄、无烟烟草等分门别类的名称都只是花里胡哨的障眼法,并不能代表质的区别


胃癌

2020年,我国胃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位列癌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第3位。胃癌的致病因素有很多,除了进食含黄曲霉毒素的食物、腌制类食物、熏烤类食物等之外,吸烟也是一个。

吸烟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刺激神经系统,增加胃的蠕动,促进胃酸分泌,损害胃粘膜屏障功能,导致胃炎甚至胃癌的发生。对于胃炎患者,吸烟会减慢溃疡处的愈合速度,可能导致胃炎转化为慢性疾病。

此外,烟草中的氮氧化物还可以在人体中合成对多种癌症有明显促发作用的亚硝酸类物质。

对中国人群进行的一项研究的结果表示,吸烟者患胃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66倍,其中男性吸烟者患胃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近2倍。

顺便一提,网络小说男主备受吐槽的“十个总裁,九个胃病,八个带烟草味”的人物形象也许还有一点内在联系——毕竟人都被烟草熏“入味儿”了,胃也就难免受点伤害。


肝癌

2020年,我国肝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列癌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第5位和第2位。《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和《美国卫生总监报告》在收集大量的研究证据后得出结论——吸烟可以导致肝癌

肝是人体代谢和转化化学物质的重要器官。在人体内,肝和有毒物质之间展开的是一场阵地战,也是一场持久战。

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一旦被吸入人体,就需要由肝来进行对它们的转化。随着时间的延长,肝自然就会受到有毒物质的损害。


乳腺癌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乳腺癌死亡人数占女性癌症死亡总人数的15.5%。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生率已居女性癌症发生率的第1位,成为对女性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

一项针对亚裔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研究显示,吸烟可使亚裔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50%。多项研究的结果均表明,吸烟是绝经前女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膀胱癌

吸烟对膀胱癌既是诱癌因素又是促癌因素。人吸入的有害物质随着血液循环祸害全身,参与全身的新陈代谢,最后通过肾的过滤作用就会随尿液聚集在膀胱内。

烟草中含有芳香胺类物质和丙烯醛,这些化合物的热解产物是膀胱癌的强致癌物。丙烯醛会引发膀胱上皮的弥散性病变,芳香胺多以无活性代谢的形式存在于尿液中,在产生尿意之前,积累起来的有毒尿液在膀胱中长时间与内壁黏膜接触,两者可以导致细胞基因突变从而诱发膀胱癌

有学者计算,如果吸烟者每天多吸5支烟,患膀胱癌的风险就会增加18%;吸烟年限每增加5年,患膀胱癌的风险就会增加14%。每天吸烟量超过2包且深吸者,患膀胱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7倍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为,如果全社会都戒烟,男性发生膀胱癌的风险可下降50%,女性发生膀胱癌的风险可下降33%。


结语

对于吸烟者而言,除上述的几种癌症,喉癌、宫颈癌、胰腺癌、食管癌、鼻咽癌等癌症的发生风险均比不吸烟群体更高。通常情况下,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癌症的发生风险也就越高

吸烟对身体健康产生的一部分危害可以通过戒烟来减弱。成功戒烟者随着戒烟时间的延长,罹患部分癌症的风险会逐渐降低。

总的来说,还是一句话,“少抽总比多抽好,不抽总比抽要好。”


来源:陕西疾控、科普中国、陕西百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