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环境卫生工作要点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10-04-24
分享到:

灾害发生后,由于居住环境及卫生条件差,极易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为了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必须广泛动员深入搞好环境卫生,主要内容包括:

(一)做好水源保护和饮水消毒工作,供给安全卫生饮用水。

(二)搭建临时帐棚住所,使灾民有地方住。

(三)设置临时厕所、垃圾收集站点,做好粪便、垃圾的卫生管理,

(四)妥善处理动物(禽、畜)尸体。

一、灾民临时住所

(一)首先要选择安全的地点,采取应急措施,搭建帐篷、窝棚、简易住房等临时住所,做到先安置、后完善。

(二)临时住所要能遮风防雨,同时应满足通风换气和夜间照明的要求。

(三)应尽量选用轻质建筑材料,棚子顶上不要压砖头、石块或其他重物,以防棚子倒塌伤人。灶具要放在安全地点,并有人看管,以防火灾。

(四)注意居住场所环境卫生,合理设置临时厕所、垃圾收集站点;专人负责搞好粪便、垃圾的卫生管理。

(五)禁止在灾民集中居住场所内饲养禽畜,不要在棚子内饲养畜禽。及时收集灾民居住地,尤其是救援人员居住地周围裸露的犬粪,按51的比例施加漂白粉后掩埋。

(六)注意居住环境的鼠、蝇密度,适时组织进行杀灭。和乱倒垃圾污水。

二、厕所和粪便处理

灾害时用的厕所应达到应急性、便利性和实用性的要求,禁止随地大小便。加强厕所卫生管理,确定专人保洁,及时进行卫生处理。

(一)在灾民聚集点选择合适地点、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应急临时厕所,要求做到粪池不渗漏(或用陶缸、塑料桶等作为粪池),厕墙和顶可用草席、塑料膜、编织袋布或其他材料。有条件时可使用商品化的移动性厕所。

(二)尽量利用现有的储粪设施储存粪便,如无储粪设施,可将粪便与泥土混合后泥封堆存,或用塑料膜覆盖,四周挖排水沟以防雨水浸泡、冲刷。

(三)在应急情况下,于适宜的稍高地点挖一圆形土坑,用防水塑料膜作为土地的衬里,把薄膜向坑沿延伸20厘米,用土压住,粪便倒入池内储存,加盖密封。

(四)在特殊困难情况下,为保护饮用水源,可采用较大容量的塑料桶、木桶等容器收集粪便,装满后加盖,送至指定地点暂存。

(五)在农田可修建“—”或“L”型贮粪坑式公厕,深度不宜超过1.5米、宽0.3米,架设脚踏板,每边要长出坑宽0.15米,两根脚踏板之间的距离为0.2米。使用至粪量达到1/2或至多2/3时,用土填埋压实,同时修建新的厕所。

(六)集中治疗的传染病人粪便必须用专用容器收集,然后消毒处理。

散居病人的粪便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漂白粉 粪便与漂白粉的比为51,充分搅合放置2小时后,集中掩埋;

生石灰 粪便内加入等量的石灰粉,充分搅合放置2小时后集中掩埋。

三、垃圾的收集和处理

(一)加强垃圾收集站点的管理,有专人负责清扫、运输。

(二)根据灾民聚集点的实际情况,合理布设垃圾收集站点,可用砖砌垃圾池、金属垃圾桶(箱)或塑料垃圾袋收集生活垃圾,做到密闭无泄露。

(三)适时用药物消毒杀虫,控制苍蝇孳生。

(四)传染性垃圾必须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消毒处理,有条件可采用焚烧法处理。

(五)不能继续食用的食品与原料等有机物构成的垃圾,在应急期内,应焚烧或深埋,避免野生动物盗食。

四、动物(禽、畜)尸体处理

发现死鼠、旱獭等与鼠疫传播相关的动物尸体,应按《疫源地消毒总则》的规定处理,可以就地进行焚烧,焚烧处理后的残留物深埋。